“京师水韵2018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招生简章

发布时间:2018-05-10    作者:     浏览次数:5828

 北京师范大学将于2018年7月8日—7月11日举办“京师水韵2018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旨在促进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生态流域科学与工程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四个学科的知识的普及与交流,帮助优秀大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群的发展前沿热点,介绍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的教学和科研情况,为有志于免试攻读或统考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研究生的优秀大学生提供咨询。

本次夏令营营员将能深入了解以上四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并有机会参观实验基地。而且有兴趣的营员将与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拟接收研究生的导师进行面对面交流,跟随导师进行短期科研实践。科研实践安排以及相关信息敬请留意随后发布的通知以及北京师范大学2019年研究生招生信息。

一、申请条件

1.思想品德良好,身心健康,遵纪守法,学习刻苦,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潜力,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记录。未受过任何处分。

2.全国高校水利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三年级在校生,即2019年应届毕业生(“双一流”、985、211高校生源优先考虑)。

3.本科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外语水平较好,科研能力出色(如有高质量学术论文公开发表,丰富的科研项目经历,或者在全国重大竞赛中获奖等),且能够获得所在学校推荐免试资格者优先考虑。

4.对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生态流域科学与工程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水利工程、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大气科学、生态学、数学等专业),愿意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生态流域科学与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工作。

二、报名材料

1).网上申请

申请人需登录http://xly.bnu.edu.cn填写申请信息,下载打印申请表。需在系统备注里注明申报的系所及是否接受调剂系所,系所介绍见招生简章附件,各系所导师介绍请参阅学院网站(http://www.tianniukm.com)。

2).个人陈述

关于个人学术背景、曾经做过的研究工作以及未来学习和研究的计划、目标等。

3).成绩排名

本科成绩单(双学位需附双学位成绩单)和专业排名证明(需加盖院系公章或教务处公章)。

4).获奖证书复印件。

5).学业成果

体现自身学术水平或综合素质的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原创性工作成果等。

温馨提示

所有申请材料请统一用A4纸打印,于6月2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只接收挂号信或快递)直接寄(或送)至: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京师科技大厦B座1508,收件人:赵亚楠,邮政编码:100082。请尽早寄出材料,过期不再接受申请。 

三、材料审核及费用

1.录取名单将于2018年6月25日前在学院网站(http://www.tianniukm.com)公布并直接通知本人(系统短信);录取同学须在2018年6月28日前回复确认是否参加,逾期未确认视为自动放弃。 

2.学院为入选的同学提供活动期间的生活费补贴,并为入选的外地同学提供住宿及往返的火车二等座或硬卧旅费(请学员自行预订往返车票,并保留好车票于返校后寄回用于报销,乘坐其他交通工具或席别的超额部分需自理,往返车票的时间期限为2018年7月7日-2018年7月13日,往返地点一致。如有往返地点不一致或不在规定日期内的,需提交情况说明,最终由学校财经处审核通过后方可报销,如审核不通过,将不能报销)。 

四、 夏令营活动安排

学院组织专家开设水科学前沿讲座、带领学员参观实验室、野外实践考察并进行学术交流,同时安排2019年推荐免试研究生的选拔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7月8日  报到

7月9日  学术引领报告、校史参观、拓展训练

7月10日 野外实践、实验室参观;导师面对面交流

7月11日 分专业面试(可参照往年推免复试安排),签订拟录取协议书,招生政策说明与解答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老师

联系方式:010—58802739;18911628802(微信同手机号)

邮箱地址:zhaoyanan@bnu.edu.cn

本次活动旨在使多学科大学生了解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生态流域科学与工程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四个学科的知识,同时作为水科学研究院选拔2019年硕士研究生工作的一部分。对于符合我校推免生录取条件,拟录取为2019年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同学,将提前确定录取意向,不再需要参加9月推免生复试环节。
 

附件

水文水资源所简介

围绕国际上水文与水资源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国内水资源配置的科技需求,坚持前瞻性、战略性与应用性原则,以基于大数据平台阐明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规律、服务国家水资源综合管理为目标,开拓性地开展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城市水文过程与海绵城市建设、水文信息学与大数据平台建设、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以及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水文水资源所现有教职工13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6人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11人有海外学习经历。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均具有硕导资格,8人具有博导资格。

水文水资源所现有“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数字流域”校级重点实验室,可为相关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和试验条件保障。

导师:徐宗学、鱼京善、王国强、王会肖、王红瑞、刘海军、孙文超、彭定志、庞博、薛宝林、左德鹏、朱中凡、俞淞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介绍

紧密结合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保障地下水资源安全供给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以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地下水水质安全保障和风险防控为目标,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地下水污染源识别与风险评估方法、地下水污染过程模拟理论与技术、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以及地下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技术等相关工作,并形成了以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地下水数值模拟与调控、地下水环境安全与管理为主体的特色研究方向。

目前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有专任教师13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有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建设的“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建设有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野外综合实验基地-密云基地。拥有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一级学科水利工程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导师:朱晨、王金生、滕彦国、岳卫峰、左锐、胡立堂、李剑、张波涛、翟远征、陈海洋、宋柳霆、杨洁、程莉蓉
 

水生态与环境研究所介绍

紧密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开展科学研究,以流域为研究单元,借助室内外实验、野外数据监测和数学模拟等技术方法,从水-土-生物界面的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微观尺度,到点状污染场地、线状污染河流研究的中观尺度,到集流域用水、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综合研究的宏观尺度,探讨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规律,揭示河流、湖泊水质变化的产生机理,建立水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体系。

凝练了以流域水土污染控制与修复、河流动力学与生态工程、生态流域过模拟与管理为主体的特色科研方向,具有一支以万人计划人才为科研带头人、以优秀中青年学者为科研主体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目前,水生态与环境研究所有全职教师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获得率100%,均具有海外研究经历。

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生态流域科学与工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

导师:王圣瑞、丁爱中、王红旗、豆俊峰、潘成忠、卞兆勇、孙寓姣、苏保林、张淑荣、朱宜
 

水安全所介绍

紧密围绕保障水体健康与安全应用的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科学问题,研究生物过程与水循环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理,开展生态系统内水文循环与转化和平衡的规律研究,探讨气候、水文、生态的作用过程及响应机理。结合研究成果,构建生态系统中水质与水量的变化规律及其预测预报方法,开发水质水量动态监测与管理信息化技术、旱涝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技术、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以绿色生态理念引导,破解水资源环境约束,为极端和良性两种状态水体的安全和健康修复及保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以稳定水生态系统良好特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目标。

水安全研究所现有全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3人,千人计划青年学者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获得率100%,均具有海外研究经历。研究人员围绕生态水文、遥感水文、极端水情等方面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受到美国生态协会、国际水资源协会等科研组织关注,形成了良好的国际影响。

导师:郝芳华、章四龙、付永硕、杨胜天、郑蕾、赵长森、郝增超、娄和震